当前位置:首页> 重要讲话

陈健副部长在第九届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论坛上的讲话

文章来源:
文章类型: 内容分类:
商务部副部长 陈健

(2010年12月10日,北京)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非常高兴出席欧美同学会组织的第九届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论坛,借此机会,我就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情况,以及与当地文化融合等问题谈一些看法和探讨。

  自本世纪初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对外投资合作取得较快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新的重大战略举措,特别是近年来"走出去"呈现跨越式发展势头,即使在2009年全球投资大幅下滑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仍实现了逆势上扬,投资规模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全球第五位。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有1.2万家境内投资者累计对外直接投资2457亿美元,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中国海外企业并购日益活跃,集群式走出去不断推进,民营及地方企业异军突起,一批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正在形成。

  多年来,"走出去"在有力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为深化与世界各国在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实现中外双方和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境外中资企业纳税达到106亿美元,雇佣当地员工43.8万人,我国企业在境外开展属地化经营,为当地培养了大批人才,提高了东道国的自主发展能力;通过资源能源合作,帮助东道国提高资源附加值,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通过基础设施合作,帮助东道国建设交通网络,通讯设施,城市给排水以及学校医院等等,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提供金融信贷支持,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东道国建设资金的缺口,为当地提供了发展机遇。实践证明,中国对外投资合作给双方人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好处,促进了各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论坛的主题是文化产业走出去,这里面有若干个概念,一个是文化产品走出去,一个是文化产业走出去,还有一个就是文化走出去,我很赞成刚才傅志寰先生谈到的观点,也就是经济走出去,必然导致文化走出去,而文化走出去又是经济走出去的最高形式。因此我想借此机会,谈谈庞大的中国企业群落,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如何加速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融合问题。

  一个国家的文化只有在经济强大的情况下才可能走出去。否则,走出去也就是文物的被盗和流失等。我们实施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本身就是将本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过程。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坚持互利共赢原则,尽量扩大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共同点,实现和平发展、共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来,国家把为企业营造和谐的发展空间和稳定的外部环境,作为一项长期任务,积极倡导和推动走出去企业与当地社会深入融合、协调发展。融合问题,既包括利益融合,也包括文化融合。我们大部分企业,在当地受到欢迎和肯定,也是因为在融合方面取得了成效。一是与当地人民和谐相处。表现在遵守当地法律,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虚心学习当地文化,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同时,注重中外文化交流,积极促进当地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使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扶正祛邪等中华文化优良品质,得到很高的认同和弘扬。二是积极参与当地公益事业。表现在为当地改善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条件,使东道国百姓共享我国企业走出去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在非洲的1407家企业,为所在国捐款捐物共计5551万美元,义务修建道路218公里,无偿修建学校50所和79家医院。三是注重资源节约,做好环境保护。走出去企业通过科学设计,合理施工,努力实现节能减排,并将项目对环境的污染和危险降到最低程度。例如,国机集团在土耳其、马来西亚承担的火电站项目,大幅度提高能效比,为东道国节约了大量资源。四是注意保护员工利益。走出去企业对当地员工实行同工同酬,并大量投入为当地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如中兴通讯公司,在埃塞俄比亚建了七个实验室,并与哥伦比亚、巴西等国家的著名大学合作建设实验室,帮助培养当地的通讯人才。五是积极为当地社会排忧解难。在金融危机期间,很多企业想当地之所想,急当地之所急,与当地国家共同渡过难关,确保员工福利待遇不降低,为当地社会早日走出困境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我们相信,随着"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我国企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将更多的造福当地社会和人民。

  女士们、先生们,

  尽管这些年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较快,但总体看,仍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成熟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成长。前不久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按照中央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我们力争到"十二五"末,"走出去"战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有明显提高,对外投资合作的规模和层次实现飞跃发展,一批大型跨国公司初具有规模,中国作为全球投资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在国际合作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主要做好三件事。第一是加快制度设计、政策制定和环境营造;第二是做好重大战略项目的规划布局和统筹协调;第三是加快中国企业与当地的融合进程。企业走出去在实现与当地社会和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应着力强化六种意识:

  第一是战略意识。企业应当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家政策导向,结合自己的主业,制定切合实际的中长期国际化发展战略,选好跨国经营的重点领域和优先发展方向;第二是守法意识。要主动了解和遵守我国和驻在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依法经营、重信守约;第三是合作意识。一方面要避免中资公司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国有和民营企业、中央和地方企业都可以优势互补、互利合作。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当地各方的合作,妥善处理与政府、社会各阶层和各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第四是责任意识。要主动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定期向社会公布履行海外社会责任情况。第五是秩序意识。要主动接受我国驻外使领馆的指导,及时反映问题和困难;应主动加入商协会等中介组织,服从行业协调,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第六是安全意识。安全是发展前途,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将境外安全作为海外发展战略规划的必备内容,制定境外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处置方案。

  女士们,先生们,刚刚很多朋友们讲到的文化产业走出去的观点,我都赞成,而且认为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实现。利用这个机会,我想再次强调,在加快中国企业与当地融合进程中,文化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我相信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加快实施,随着企业与当地社会融合进程的加速,中华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也将更加深入,中华文化和谐包容的精神内涵,将被世界所认同和弘扬,一定能为深化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推动世界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

  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推荐文章:

    商务部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商务部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商务部网站”。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